右小腿后侧近跟腱处有一拇指范围的疼痛多年,行走时更加明显

——株洲内科尹跃兵教授治疗筋膜炎小腿疼痛

株洲内科尹跃兵教授治疗筋膜炎小腿疼痛

毛**,男,64岁。退休职工。
首次就诊时间:2018年11月23日
主诉:右小腿后侧近跟腱处有一拇指范围的疼痛多年。
自诉:每当秋冬季节变天明显时,受凉后即出现右小腿后近跟腱处有一拇指范围的疼痛多年,行走时更加明显。自购外用膏药无效,在我馆就诊服用一个疗程中药后(中药不详),无效。遂换医就诊。
刻诊:右小腿后侧近跟腱处约拇指大小疼痛,行走时更加明显。检查患处无明显压痛,跟腱活动正常。体瘦,饮食一般,睡眠因疼痛欠佳,右脉脉浮数,左脉沉细,舌质暗红,苔白厚稍黄。
原有腰椎间盘突出症,经常腰膝酸软。平时较常人怕冷一些,大便稍溏。
西医诊断:筋膜炎
中医诊断:腿痹(肝肾不足,脾虚湿盛,气滞血瘀)
治法:温补脾肾,活血祛瘀止痛。
处方:龙牡通痹汤加减(自拟方)
西洋参片5g,黄芪30g,鸡内金15g,山药30g
白术15g,茯苓15g,姜厚朴10g,青蒿15g
茵陈20g,陈皮10g,盐杜仲15g,川牛膝10g
酒萸肉20g,龙骨20g,牡蛎30g,鸡血藤15g
川芎10g,丹参15g,炒地龙5g,醋三棱3g
醋莪术5g,盐知母10g,炙甘草10g
7剂,每日1剂,水煎两遍,分两次温服。
嘱:1、适当运动,保护患处。  2、避免受寒。  3、随诊。
2018年11月23日第二次复诊。
自诉:服用上药七剂后,疼痛明显缓解,只在走路较多时稍有疼痛。精神明显好转,大便较前好转明显。并相告有肾结石多颗,尿时曾尿出结石,腹股沟时有麻木感;现服用化石药及护肝药。舌脉同前。患者自诉经济压力较大,兼顾结石处方,改方求经济。舌脉同前。
西医诊断:筋膜炎,肾结石
中医诊断:腿痹,石淋(沙淋)
治法:温补脾肾,活血祛瘀止痛。
处方:
党参10g,柴胡15g,黄芩15g,法半夏10g
鸡内金10g,海金沙10g,金钱草10g,茯苓20g
麸炒枳壳10g,陈皮5g,青蒿20g,生地黄15g
栀子10g,盐车前子10g,盐杜仲10g,川牛膝10g
鸡血藤15g,丹参15g,桂枝10g,炒地龙5g
醋三棱5g,醋莪术5g,炙甘草5g
7剂,每日1剂,水煎两遍,分两次温服。
2018年11月30日第三次复诊。
自诉:小腿已基本不痛,稍有不适。但服用第二次中药,效果不如第一次明显。最近受凉稍有咳嗽,少许黄色痰,夜重,流少许清涕。兼有胸闷不适,口稍干,不苦,不发热。现腹股沟仍有麻木感。余可。
原有腰椎间盘突出症、尿路结石症。
右脉浮数,舌质红,苔后稍黄腻。
西医诊断:筋膜炎,肾结石,感冒
中医诊断:腿痹,石淋,伤风
处方:
党参10g,黄芪30g,鸡内金10g,山药30g
白术10g,茯苓10g,姜厚朴10g,青蒿15g
茵陈20g,陈皮10g,盐杜仲15g,川牛膝15g
酒萸肉20g,鸡血藤15g,川芎10g,丹参15g
炒地龙5g,醋三棱3g,醋莪术5g,盐知母10g
炙甘草10g,荆芥穗10g,升麻10g,桂枝10g
麸炒枳壳10g,黄芩15g
7剂,每日1剂,水煎两遍,分两次温服。
嘱: 1、勿受凉。 2、适当运动。 3、随诊。
2019年10月25日复诊
自诉:去年服用三次药物后,右小腿疼痛消失,外感渐愈。最近秋冬交替之时,天气变化大,受凉后咳嗽,稍流清涕,右小腿原患处又发生疼痛,走路时明显,检查无异常。口稍干,不苦,不发热。余可。
原有腰椎间盘突出症、尿路结石症。
西医诊断:筋膜炎,肾结石,感冒
诊断:腿痹,石淋,伤风
治法:温补脾肾,活血祛瘀止痛。
处方:龙牡通痹汤加减。(自拟方)
西洋参片5g,黄芪30g,鸡内金15g,山药30g
白术15g,茯苓15g,姜厚朴10g,青蒿15g
茵陈20g,陈皮10g,盐杜仲15g,川牛膝10g
酒萸肉20g,龙骨20g,牡蛎30g,鸡血藤15g
川芎10g,丹参15g,炒地龙5g,醋三棱3g
醋莪术5g,盐知母10g,炙甘草10g
4剂,每日1剂,水煎两遍,分两次温服。
嘱:1、慎风寒。2、先服四剂,自行再服,治疗彻底。3、不适随诊。
按语:年龄较大的患者经常出现某一部位的疼痛,主要的病因是机体脾肾虚损,再外受风寒,气滞血瘀等多种因素而引起。辨证中要仔细询问,找出具体的病因病机,不能见痛止痛。本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,经常腰膝酸软,平时较常人怕冷,大便稍溏。这是主要的病因病机。脉沉细,舌质暗红,苔白厚稍黄,更加佐证治疗的方向是温补脾肾,活血化瘀而止痛。中焦枢纽不通,必用鸡内金、山药、白术、茯苓、厚朴等交通中焦;中焦不利,必有水湿内停,加入青蒿、茵陈利湿;利湿必行气方能开闸泄水,故加陈皮;再合杜仲、牛膝、萸肉、龙牡补肝肾,强筋骨;再用鸡血藤、川芎、丹参、地龙、三棱、莪术等通络破血。诸药温燥有余,恐伤津液,加入少量的知母反制。诸药配合,起到良好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