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天前突发眩晕,视物旋转,站立不稳,无恶心、呕吐,无耳鸣,站立和睡觉时视物旋转,时轻时重

——株洲中医徐慧巧治痰浊中阻型眩晕

株洲中医徐慧巧治痰浊中阻型眩晕

患者:李某   女   75岁 
初诊时间:2019-08-01
主诉:眩晕发作3天。
现病史:患者诉3天前突发眩晕,视物旋转,站立不稳,无心悸、胸闷,无恶心、呕吐,无耳鸣;站立和睡觉时视物旋转,时轻时重,持续不已,纳食欠佳,形体偏胖,小便偏黄,舌淡胖,苔白腻,脉弦,寸脉略数。
既往史: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0年余,现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尚可,有高血压病史10年,血压控制在130-140/70-80mmHg。
中医诊断:眩晕。
证型:痰浊中阻。
治法:燥湿祛痰,健脾和胃。
方药: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加味。
 天麻20g,陈皮15g,姜半夏10g,茯苓18g 
 白术18g,泽泻30g,猪苓18g,生姜10g 
 钩藤10g(后下),甘草6g
×7剂,水煎服,每日一剂,分两次服用。
8月7日复诊:诉服药后眩晕大减,无视物旋转,但精神不济,疲乏困倦,少气懒言,面色不华,舌苔薄白,脉弦。血压:120/75mmHg。药已中病,续用上方加黄芪15g、党参15g、葛根20g、甘草6g,继续服用7剂,不适随诊。
按语:本案证属中医内科学中“眩晕”范畴,患者年过七旬,形体偏胖,脾胃功能大减,健运失司,以致水谷不化精微,聚湿成痰,痰湿中阻,清阳不升,空窍失养,引起眩晕,且7-8月份的中南地区,气候闷热,易生痰湿,《内经》云“清阳出上窍,浊阴出下窍”,眩晕的发生,病位在脑,脑为清窍,“喜清而恶浊”,清代医家朱丹溪提出“无痰不作眩”,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清浊混乱,升降失司,治疗重点在于降浊升清。首诊方中10味药物实为6首方剂(半夏白术天麻汤、二陈汤、泽泻汤、小半夏汤、小半夏加茯苓汤、四苓汤)之合方,意在“降浊以升清”,用茯苓、白术健脾利湿;陈皮、半夏燥湿化痰;泽泻、猪苓利水渗湿;加生姜助前方药力温化痰湿;天麻、钩藤平肝息风止眩,诸药合用意在先降其浊阴,辅以升清。药后浊阴得降,眩晕大减,但精神不济,疲乏困倦,少气懒言,面色不华,为脾虚清阳不升之象,故复诊方中加黄芪、党参、葛根意在健脾益气以升清,使清阳得升,浊阴得降,标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