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株洲中医内科吴子明中医研究员治疗少阳阳明病夹瘀型高血脂症
患者:刘某某,女,49岁。
主诉:胸腹部疼痛半年余,县医院各项检查除血脂异常外其余均正常,甘油三酯2.2mmol/L,血清总胆固醇7.13mmol/L,血压130/85mmHg,患者也曾服西药治疗一段时间,但效果不佳,遂来门诊要求中药治疗。
刻下症见:胸闷、腹部胀痛,自述婆媳关系不和谐,时有头晕、头痛,情绪易怒,大便难解,三四天1次,月经推迟,量少色暗,有血块,舌质暗,苔薄黄,脉弦滑有力。
六经辨证:少阳阳明病夹瘀。
诊断:高血脂
治法:当以和解少阳,泄热通便,破血逐瘀。
处方:小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
柴胡15g,黄芩10g,清半夏10g,党参6g,
生大黄(后下)10g,芒硝(冲服)10g,桃仁15g,
桂枝10g,甘草6g,生姜3片,大枣(掰开)4个,
7剂,水煎服,日1剂,早晚饭后1h温服。
医嘱:禁忌辛辣、油腻,畅情志。
二诊:患者服药6天后,大便通畅,胸腹部胀满疼痛感有所减轻,遂效不更方,原方再进7剂。
三诊:患者复诊时告知,服药这1周胀满疼痛感偶发1次,患者自述精神状态不错,头晕头痛感也大有减轻,于是嘱咐患者将药物制成散剂,服5天停2天的方法,再服1个月而善后。
后患者复查血脂:甘油三酯1.12mmol/L,血清总胆固醇5.14mmol/L,随访1年疼痛胀满未再发作。
按:纵观本案,此病机关键在于瘀热困居下焦,水热互结之阳明病,患者血脂增高,血黏度异常,属于中医学上的瘀血夹痰,这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,清代唐容川认为:“血不利则为水”,唐氏在其著作《血证论》中提出:“血积既久,亦可化为痰水”,痰浊随气机升降,流注经络,困阻中焦,故而腹部胀满;阻塞清窍,故而眩晕头痛。明代罗周彦在其著作《医宗粹言》中提出:“先因伤血,血逆则气滞,气滞则生痰,痰与血相聚,名曰瘀血夹痰……若素有郁痰所积,后因伤血,故血随气滞,名曰痰夹瘀血”。因此处方桃核承气汤,以泻下破瘀,方中大黄攻下力强,现代药理研究除了具有泻下作用外,还具有利胆、降压、降血脂的作用。因患者发病有诱因为情志不遂,少阳枢机不利,故合方小柴胡汤以疏导中焦郁热之气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