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干区等多处腔隙性脑梗死,现肢体麻木,行走不稳

——名老中医吴子明医生巧治气虚血瘀型中风
名老中医吴子明医生巧治气虚血瘀型中风
患者:宋某,男,70岁 
初诊:2016年4月8日
主诉:肢体麻木,口眼歪斜两年余 
现病史:患者2014年患左小脑半球,脑干区等多处腔隙性脑梗死,经中西医治疗,部分已恢复,现肢体麻木,行走不稳,口眼歪斜,精神欠佳,大便正常,小便夜尿多。舌质淡,苔白厚腻,脉弦缓。测BP:150、80mmHg
中医诊断:中风
中医证型:气虚血瘀
治法:益气活血通络
方用:补阳还五汤加减
黄芪30g     地龙15g     当归尾15g      川芎10g
桃仁10g     红花10g     赤芍15g        益智仁10g
山药15g     乌药10g     薏苡仁20g      丹参10g
葛根20g     甘草3g
×15剂,水煎服,日一剂,分两次服用
二诊:2016年4月22日,服上方15剂后,肢体麻木好转,现口干,口苦,夜寐不佳,难于入睡,夜尿次数减少。舌质偏紫,苔白稍腻,遂加沙参15g,五味子6g,苍术10g,陈皮10g,花粉10g,黄芩10g,服7剂
按语: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,气虚血瘀型,患者年老体虚,久病气血亏虚,元气耗伤,血运无力,脉络瘀滞不通,筋脉肌肉失于濡养,故见肢体麻木,行走不稳,口眼歪斜,心脾亏虚,则面色无华,气短乏力,自汗出。舌质白厚腻,脉弦缓,皆为气虚水湿停滞之象。故治以益气活血通络。方中重用黄芪补益元气,使气旺则血行,血行淤消,淤去络通,以治其本虚,当归尾活血,使淤祛不伤正,故为臣药。川芎、赤芍、桃仁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。地龙善行走寐,通经活络,周行全身,均为佐药。葛根有升阳解肌的作用。在现代医学上可降益智仁、乌药补肾温阳。甘草调和诸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