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名老中医刘炳钧医生巧治湿热壅盛型水肿
患者:杨某,女,69岁
初诊:2016.1.15
主诉:双下肢浮肿半月余
现病史: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小便频数、尿量多,并伴有口渴的表现,于中心医院检查为“肾衰竭”,并予以住院治疗,具体治疗方法与用药不祥,住院20余天后出院,出院时无其他自觉不适。半月前发现双下肢有浮肿,在中医院进行门诊治疗,一直未有明显效果。遂来我馆就诊求治。
现症见:双下肢浮肿,肿处皮肤绷紧光亮,按之凹陷即起,小便短赤,大便可。口腔有溃疡点,时有恶心感,时气促,舌红,苔黄腻,脉沉。
中医诊断:水肿
证型:湿热壅盛
治法:分利湿热
方用:自拟方
红景天15g 砂仁9g 鸡内金9g 连翘15g
牛皮冻12g 茯苓皮30g 猪苓9g 白术10g
山药20g 佛手10g 薏苡仁15g 山茱萸9g
神曲15g 浙贝母9g 甘草3g 石斛9g
黄芪15g
×5付 水煎服,每日一剂,分两次服用
二诊:服用上方五剂后,水肿好转,溃疡与气促症状消失,遂对上方予以加减:减牛皮冻,加西洋参5g厚朴15g陈皮10g,服七剂,用水煎服,每日一剂,分两次服用。服用完七剂后,诸症消失,痊愈。
按语:水湿之邪,郁而化热壅于肌肤经隧之间,故双下肢浮肿而皮肤绷紧光亮。由于湿热壅滞三焦,气机通降失常,胃火上扰,故出现口腔溃疡,恶心感等。本方体现了三焦分消,肺为水之上源宜宣,方中用连翘、佛手理气宣肺,脾主运化水湿,方中用红景天、黄芪、砂仁、鸡内金、山药、白术、神曲健脾益气,使脾气得复,水湿运化如常。肾主水而司二便,用猪苓、枣皮、茯苓皮、薏苡仁淡渗利湿,使水湿从小便而走。因为水湿之邪极易凝聚成痰,故用浙贝母化痰。